学习杨善洲精神把握自律要求:一辈子清正廉洁
杨善洲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作为毕生追求,把全部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上。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无愧于心,无愧于世——
鞠躬尽瘁 不懈奋斗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张培光至今还记得杨善洲对他说过的一句话:“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而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
1985年,中央领导同志来保山考察工作时提出“增百致富”。杨善洲及时召开会议贯彻落实,成立5个工作组,分别到5县区进行调研,研究如何实现“增百致富”。张培光被派到腾冲组,为了完成“增百致富”的任务,他把往年没有列入农民收入的那部分列入了“增百致富”的收入里面。杨善洲知道后,严厉批评了这种做法。他说:“不要凑数字,要实事求是跟老百姓算账,要真正给老百姓带来富裕,要帮助老百姓找到一个致富项目,帮助老百姓发展产业,工作作风要扎实,不要图虚名。”张培光说,这件事对他后来的工作作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保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习超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在他的眼里,杨善洲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产党人,不图虚名,不要表扬,最关心的是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在1987年地委召开的地县乡三级干部会上,杨善洲说:“领导干部看问题、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全面,不要只盯着万元户,也要看到贫困户。我们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也不能让困难户掉队,要帮助这些群众。”后来,地委就出台了《保山地区关于加快贫困地区发展的意见》。
施甸县原大亮山林场场长自学洪也说:这22年来,正是老书记带着我们踏踏实实地干,我们才能克服一个个困难,才能在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过来,把光秃秃的大亮山变成今天的万亩林海!
生命不止,奋斗不止。杨善洲担任保山市地委领导20多年,退休后植树造林20多年,始终坚持做到不图虚名、不做虚功、不急功近利,踏踏实实带领干部群众谋发展,为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记者 雍明虹
一辈子清正廉洁
——学习杨善洲精神把握自律要求
云南日报评论员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这首流传于保山施甸县的民谣,唱出的不仅是当地群众对杨善洲的敬重,还生动描绘出杨善洲一生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高风亮节。
为官30多年间,杨善洲始终呕心沥血为了人民群众谋福祉,却没能为自己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把林场无偿移交给国家,而自己的身后,仅留下了一领蓑衣、一顶草帽、一把砍刀、一支烟斗……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一辈子,干干净净,气正风清。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杨善洲就是这样廉洁奉公的典范,自始至终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坚守自己人生的精神高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与此相比,我们不少干部特权思想严重,一些干部贪图享乐,热衷于讲排场比阔气、讲享受比消费、讲条件比待遇,甚至腐化堕落……这些干部早已被“四风”吹得晕晕乎乎,昏昏沉沉,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长此以往,不仅仅是会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更为危险的是会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一辈子践行群众路线。就要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清苦的高尚情操,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始终坚守廉洁自律的从政底线,做官先做人、从政先立德,正确行使手中的权力,谨慎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同时,仔细对照杨善洲同志的所作所为,所行所言,认真查找自身在廉洁自律方面的差距,将清正廉洁作为一种价值观念、一种道德修养,甚至是严加恪守的从政素养和为官准则,把职位看得淡一些、把党的事业看得重一些、把个人利益看得轻一些,自觉做到慎权、慎独、慎初、慎微,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努力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云南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