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杨善洲用一生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一心为民

发布时间:2013-08-15作者:

杨善洲用一生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一心为民

 

杨善洲以一辈子的赤子之心和为民情怀,把心紧紧贴在群众的脉搏上。他用一生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

牢记宗旨 一心为民

 

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搞特殊化,

不能当白吃干部,那样会失掉民心。

                              ——杨善洲

16岁的杨善洲参加滇西抗战,去抬担架。和他搭档抬担架的是当地农民刘贵。刘贵爱惜少年善洲,保护他走得轻松稳当,而自己走得挥汗如雨,磨烂脚趾,血迹斑斑。

这件事在少年杨善洲心里装了一辈子,父老乡亲给予他的真情,成为他日后作为一个共产党人一辈子为人民谋幸福的源泉。

杨善洲29岁担任县级干部,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50岁担任地委书记,与之相伴的称呼也不断变化:“草鞋书记”、“粮书记”、“穷书记”、“种树书记”……

担任“草鞋书记”,他头戴竹叶帽、身披蓑衣,脚踏草鞋,一身泥巴一身土,走遍施甸每一个村庄,踏遍每一道山梁……

担任“粮书记”,他常年跑田间地头,亲自示范推广良种良法。“三岔九垄”插秧法、“三尺两面沟,两季夺丰收”、坡地改梯田、改条田、改籼稻为粳稻、种绿肥红萍改良土壤、推行条播条栽……

担任“种树书记”,他变成家乡歌谣中的主人公:“家乡有个小石匠,当官退休福不享,钻进山沟沟,窝棚避暑寒,荒山变绿洲,忠魂松作伴,不图名和利,两袖清风尘不染,图什么?图,图,福一方。”

不论职位怎么变化,杨善洲从未离开过他扎根的土壤;不论身份怎么变化,他从没有忘记自己从哪里来、应该到哪里去——

他说:“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

他说:“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

他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自己?把自己家搞得富丽堂皇,群众却过得艰难日子,我们怎么安心呐!”

在杨善洲的心里,对人民群众永远怀着一种谦卑与敬重——他们是主人,他是公仆。

他一辈子的生命坐标,心永远贴在群众的脉搏上。

记者 雍明虹

 

 

一辈子不忘根本

——学习杨善洲精神践行为民宗旨

云南日报评论员

土,平常之物,目之所及、手之所触皆有,但毛泽东同志却把人民群众比作“土地”。有了土地的滋养,种子才能发芽生根壮大;有了种子的萌发,土壤就会充满生机。

杨善洲深深懂得这一道理。从参加抗日担架队的人生经历中,他看到了群众这片沃土的深厚与韧性;从解放初期分到梦寐以求的土地的欢欣里,他感受到了党这棵植根于人民的大树带给大地的葱茏。

杨善洲常说,“群众冷暖比干部‘脸面’重要”、“共产党员不要在机关里面做盆景,要到群众中去当雪松。”其中的含义就是告诫党员干部千万不能脱离群众,离开滋养自己的土地。不管环境怎么变化,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不忘自己的“根本”,才能生出对“土地”的热爱;有了热爱,才能跟随自己心中的情感,为民奋斗、以苦为乐、甘于奉献。这就是杨善洲60年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自觉增进群众感情,把群众的事放在最高位置,努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事的精神主线。

抓作风从根本上说,就是端正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杨善洲的意义,紧紧抓住“直接联系”这个关键,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像杨善洲一样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实打实地为百姓干事情,“俯下去做群众的牛,站起来做群众的伞,带着深厚的感情为群众谋利益”。

贴近人民群众这块“土地”,带着为民的情怀锻炼自己在群众中调查研究、掌握实情的能力,锻炼为群众解决问题、构建和谐的能力,我们的发展根基将扎得更深、更牢固,一定能挺起叶苍枝壮的躯干,回报大地一片浓荫绿意。

                                                           (云南日报)